广安咐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

國科新能方建華:鋰電池業少了一些浮躁,多了一些沉淀
發布時間:2024-11-21 15:01:24

  【電池中國網 11月20日 上海訊】11月18日-20日,第九屆動力電池應用國際峰會(CBIS2024)在中國上海舉行。本屆峰會以“向新·融合——開創產業合作新時代”為主題,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聯合電池中國網共同主辦,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總冠名。在峰會開幕式環節,大會主席/國科新能創投創始合伙人方建華作題為《創投資本與動力電池高質量發展》的主旨發言。

國科新能方建華:鋰電池業少了一些浮躁,多了一些沉淀

  方建華在發言中表示,2009年整個鋰電池產業出貨量不足1GWh,今年出貨量可能會超過1TWh,價格也由過去的3元-4元/Wh,下降至現在的0.3元/Wh(左右)。整個產業發展速度非???,從今天參會(情況看),明顯感受到整個行業少了一些浮躁,多了一些沉淀。

  無論是院士談到的科學無邊界,還是產業的冷思考,以及產業鏈協同,都是鋰電池產業發展到今天最核心的幾個方面。

  方建華表示,過去的15年,中國的鋰電產業在政策的引領下,先于技術、成于資本、興于產業。財富效應是整個產業發展到今天,乃至于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性原理。現在鋰電產業上市公司已有184家,市值最高超過4萬億元,相對于國家補貼,資本市場尤其是創投資本對產業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  當下的中國鋰電產業呈現出“產業內卷+資本寒冬”的態勢,很多電池企業包括裝備企業、材料企業面臨增收不增利,還有很多創業型企業面臨難以為繼的境地。資本市場,由于IPO收緊或暫停,一級市場三、四萬億投資的企業,面臨退出的“堰塞湖”,很多早期的、沒有贏利的科技型企業,融不到資。

  方建華表示,現在講發展新質生產力,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,金融、資本參與分配,尤其創投資本是與新質生產力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,中央高層自去年12月份以來,多次強調發展資本市場,鼓勵發展創業投資、股權投資和耐心資本。

  另外一方面,正如高盛的研究報告所言,中國鋰電池行業,今年除了一線少數企業,大部分企業經營性現金利潤大幅下滑甚至為負,同時企業的資本性支出今年下降了41%,明年會繼續下降25%左右;但另一方面需求卻在增長,明后年仍保持20-30%,因此高盛認為,鋰電行業的拐點可能會出現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,行業的冬天也許即將過去。

  方建華認為,高質量發展是鋰電行業的春天,而創新、產業升級、創投資本是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三大動力。

  首先,創新指的是守正創新。方建華指出,最近很多二級市場“炒概念”,如半固態電池、固態電池、鈉離子電池等,產業應該引領資本而不應該被資本綁架。他表示,固態電池產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,技術路線沒確定,產業鏈沒有形成,更重要的是,它不是對現有鋰電池的全替代,即便成熟了,也只能在部分場景應用;未來一段時間內,產業界同仁應把今天的微創新、降本增效作為產業的主要研發方向,比如:界面增效技術,納米纖維涂覆技術,皮秒激光應甪技術,紅外加熱技術,補鋰技術等等。產業不應該去迎合資本市場的概念,本末倒置。

  其次,并非是簡單的產業升級,一定要做到生態友好型產業升級。方建華指出,今年新能源汽車卷、鋰電池卷,卷的最終結果是上游設備、材料企業難以盈利,用戶的產品品質得不到保證,如果是以破壞生態、犧牲產品品質為代價的成本下降的卷,將難以為繼產業高質量、可持續發展,也呼吁電池廠家對上游設備、材料、創新型小企業更友好一些,多一些關愛與包容。

  第三,創投資本賦能產業發展。方建華表示,產業發展前期一定要靠創投資本提供血液,企業經營的是現金流,包含兩方面,一是自身的造血能力,即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具備的盈利能力;二是如果前期創新,更多需要資本的“輸血”,從這方面來看,企業應該把資本作為發展的“助力器”。

  鋰電產業同樣如此,方建華表示,作為從實體走過來的創業投資者,為大家提供幾點建議供參考:

  第一,創新型企業在選擇投資機構時,要有自己的戰略。所謂戰略即選擇,選擇中最難的是放棄,應該多選一些戰略投資人,少選一些財務投資人,多選擇耐性資本,少選擇套利機構。

  第二,不要把自己的企業估值越高看得越好,一旦高估了自己,實際上就斷了自己的“糧草”。比如有些企業成立僅三五年,便搖身一變估值百億,未來幾年如果不能實現“自身造血”,將喪失接續資本。

  第三,要慎重看待未來企業的發展,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很多,不要高估自己的成長性。在與投資人對賭和業績承諾時應有底線思維,盡量不要被資本裹挾,多選擇“戰略投資人”,雙向奔赴,多希望其帶來豐富的資源。

  最后,方建華引用“風投之父”成思危副委員長的名言,“沒有風險投資,建設創新型國家難以實現。”

稿件來源: 電池中國網
相關閱讀:
發布
驗證碼: